黔東南侗鄉體驗 (中國貴州)

31 JAN 2009 - 7 FEB 2009

今年的這個農曆新年,城大組團去了貴州,
我們以影像和聲音媒介紀錄在黔東南州的侗鄉文化。
搭過記憶中最長的車程(多過十小時),
由朝早出門,直到另一天凌晨一時多才到達。
地捫侗寨,據說是這裡吳姓侗族人的起源,
亦是全國第二大的侗寨。
隨後的整個星期,我們就住在地捫的人文生態博物館,
由地捫為中心,探索侗族文化,感受這個少數民族的風情。


侗寨標誌性建築

貴州侗族深度行
● 花橋(雙龍橋,地捫)

身在侗寨,第一件會留意到的,定必是她那優雅的建築。
風雨橋(花橋)、鼓樓等都充滿了美感和特色,
建成並不花一點釘子鐵件,全部以杉木接成和支撐,充滿智慧。


● 花橋(向陽橋,地捫)

花橋寬闊,橋兩旁設有坐椅,既可作為過河通道,
亦可與三兩知已聚聚談天,望著秀麗河景,何等享受?

● 右方為地捫新千三鼓樓(舊千三鼓樓已毀於火災)

至於鼓樓,是每個侗寨重要的地方,就好像漢人的祠堂般,
是制定、執行和宣傳制度的地方,亦是文化娛樂的集中地。
平日一班村民愛圍著鼓樓談天、下棋,鼓樓中間起了炭火,
在寒天時聚在這裡特別溫暖。
某天探望過流芳侗寨的鼓樓,那裡的伯伯都十分好,
我們坐在他們中間,他們就把那座鼓樓的故事細說一次。
流芳侗寨的鼓樓相信有過百年歷史,因此保留了鼓樓更多的傳統元素。
原來鼓樓的頂部有一個大鼓,當村子有特別事情時,
就有人上去打鼓,那麼全村的人都會聚集到鼓樓來。
但由於現代通訊科技先進,鼓樓的鼓已起不了作用,
(中國移動的訊號已經於幾年前覆蓋這裡,村民大多有手提電話)
因此在地捫火災後新建的新「千三鼓樓」頂部亦不見有鼓。

● 鼓樓頂的鼓(流芳寨鼓樓)

原來鼓樓的設計也十分講究,根據村民的描述,
鼓樓的設計是有意思的,首先是鼓樓中間的四枝柱,
是代表著「春夏秋冬」四季;則邊的十二枝柱則代表十二節氣。
柱的數目定必是雙數;而鼓樓的層數定必是單數,
而「千三鼓樓」就建了十三層,代表千三。
(即吳姓祖先初到地捫發展到一千三百戶,
 「千三地捫」亦是因而得名)
柱的數目與自然相關連、層數與柱的單雙數組合,
與儒道的天人合一、陰陽等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
● 千三鼓樓

有說「有侗寨就有鼓樓,沒鼓樓就不是侗寨」,
以後要分辨侗寨就容易了。




侗族節慶(春節)


由在地捫住的第一天開始,就充滿著節慶的活動,
祭祀、巡遊、侗戲、侗歌表演、鬥牛、長桌飯等。
村民們放著鞭炮、煙花、打鑼打鼓,愈吵耳愈開心,
由白天到晚上,鞭炮聲都不斷打破山谷的寧靜。





在侗寨渡過的這一個新年,雖然沒有紅封包、沒有全盒,
卻是有生以來最熱鬧的一次。
對比起香港的春節,所謂的「比往年熱鬧」卻只是
多了消費活動和商舖提早開市。



「爆竹一聲除舊歲」,在這些年頭,我也沒聽過爆竹聲哩!
雖然震耳欲聾和煙霧迷漫,卻感受到村民享受著節日,
「唔好畀佢停!」爆完再放。
我們的節日,亦是「唔好畀佢停」--的消費活動,
大家曾否真正享受純節日帶來的愉快?



每年春節,地捫都會舉行鬥牛活動,
這裡的五個寨都會派出隊伍參戰。
初九的下午鬥牛活動正式開始,
雖然天下著細雨,卻沒有影響村民看鬥牛的心情。



從遠處的博物館走廊、母寨的河邊到鬥牛的田四邊,
都圍著村民,十分熱鬧!
各隊村民領著一頭牛,走到田中間,比賽便開始。



原本以為是血腥的活動,原來是「斯文」的比賽。

把對手推到田邊界外的牛便勝出,並沒有「激戰連場」,
卻見參戰「選牛」無心戀戰,有吃草、有互相親熱,
更有兩頭牛雙雙衝出田外,向鄰村登岑寨跑去,場面「浪漫」,
村民哭笑不得,不過比賽總有勝方,最後寅寨勝出。


● 勝利了!

鬥牛過後,當晚輸了的寨會請勝方全寨到他們的寨吃長桌飯;
翌日,勝方就會請敗了的寨去吃長桌飯,敗方會為勝方造棋杆,
兩天都會有殺豬活動(太血腥,沒有紀錄下來),
這樣,「鬥牛系列」的活動才會圓滿結束。


● 長桌飯(於芒寨博物館長廊)

● 製旗桿

從鬥牛活動當中,看到的並不是「爭勝」、「尊嚴」,
卻是他們村民間的凝聚力,和他們那份眾樂樂的精神。
比賽進行得順利與否,也是一起大笑,打鑼打鼓!
當然,勝負在他們來說是不重要的,無論勝方或是敗方,
都要請人家吃一餐大的,相信比賽對他們而言,
只是尋求眾樂的工具,凝聚村民的方法。
反之我們的社會卻體現了不少「惡性競爭」的例子,
人們只求獨樂(私利)而不求眾樂,很大的對比,
難怪我們的地方終日充滿不和諧的氣氛。


● 長桌飯(於模寨一空地)




 侗族的歌、侗族的人

侗族是一個「歌的民族」,他們每個都會唱歌。
記得初初到地捫時,聽見那裡的姑娘在說話,
以為她們在唱歌,然後跟同學說:
「這裡的人說話也好像在唱歌哩!」
侗歌分好多種類,有禮教歌、敬酒、情歌等等,
各有不同的意義和功能。


● 小朋友在錄童聲歌

侗族的古歌就記載了族的歷史,由於以前沒有文字,
他們一向都是以歌口傳心授的傳承著文化和歷史。
由記載事情、待客、敬長輩、教育、敬酒、互相問候、
示愛、結婚到分手等各方面都有相應的歌可以唱!
因此懂唱得愈多侗歌,對族的文化、歷史、人的活動等
都會有更深入的認識,所以這裡的「歌師」
(就是能記歌、唱歌、交歌、編歌的前輩)是十分受人尊重的,
代表他交友廣(因為愈能唱歌愈能在這裡溝通)、
歷史、文化認識深(因為記了很多歌詞,歌詞記載一切)。
這裡的歌很好聽,並不是想像中的「山歌」,
當中有多聲部無伴奏和聲的歌,就是東方的「牧歌 (Madrigal)」吧!
聽著就如融在自然般,假如明白歌詞中的意思會更好。
我們曾請小女孩教我們唱侗語的兒歌,唱得十分開心。


● 攔路(進入橦洞寨前)

有一天我們去了樟洞侗寨,一踏入寨門,就有一班村民「攔路」。
「攔路」就是客人進寨前,村民先來唱「攔路歌」給客人聽和敬酒;
然後客人又要對唱一首,直到村民滿意為止,方能進寨。
據聞攔路可持續半天,互相對唱n首歌才得以進寨呢!


● 唱攔路歌

當日在樟洞遇見了一個曾在廣東打工的太太,跟我們說廣東話,
她一路上跟我們介紹這裡的文化習俗,我們得著良多。
這裡的人很少看醫生,小病則走到山邊抓點山草藥服,
聽著太太介紹了不少這裡的植物功用,
感受到這裡的村民智慧,一切取材於自然,自給自足。


● 樟洞一民居

後來「老外研究生」Joseph問她對城市和農村有什麼看法,
她告訴我們她儲了足夠的錢後就回到侗寨,沒有想過出城居住,
因為她愛侗寨農村的純樸,討厭城市的污煙瘴氣,
住在農村人病少一點,也長壽一點。


● 一零四歲的老奶奶與她的兒子

後來,她帶我們去見她那一百零四歲的老奶奶,這裡的人都很長壽。
Joseph「入鄉隨俗」,唱外語歌給老奶奶聽,
村民都圍著老奶奶,打著拍子,又唱了另一首歌送給老奶奶。
村民圍在一起歌唱,雖然老奶奶神智不清,聽不見大家唱啥,
但看見村民團結在一起唱歌給老奶奶聽,身歷其中的我
實在感到十分感動,亦十分開心可以認識這一個團結的民族。
而老奶奶的兒子為了回敬Joseph,亦唱了一首有關中華民族的歌。
「歲月催人老」,初入職場的我們面目比以前已滄桑了不少,
大家「人未老,心已老」;可是在侗寨裡面,「人老心未老」,
大家都笑容滿面,如小孩子般快樂。
記得在侗寨裡面遇到不少人,他們見我們拿著相機,
都十分開心的說「拍照!拍照!」



拍照過後他們並不常要求拿回照片,因為拍照的過程已經十分開心。
記得在某晚長桌飯幫一位婆婆拍照,給婆婆看回照片時,
她一面笑一面說「不美!不美!」,但臉上卻露出由心發出的笑容。
她們的笑聲是同一種笑聲,十分獨特,令人十分難忘,
是發自內心的,是無經修飾的,好美。




● ^攝於寅寨長桌飯

這裡的小孩子的笑容亦是純真無邪,天真爛漫,
這裡的村民,無論小孩或老人,臉上都掛著無憂無慮的笑容。
在他們而言,或許自然災害和親人離世才能令他們傷心不快。
可是在我們這個物質豐富的社會裡,有這樣一個爛漫的笑容
卻從來是一件奢侈的事情...
在香港,「笑容免費」是騙人的;在侗寨這裡,笑容就在身邊,
真正的「秒秒鐘歡聚歡笑」。



當天我們離開樟桐時,村民都好不捨得,
某同學更被小朋友拉著,要她留在樟洞哩!
我們上車前又攔路對唱幾次;車走到寨口村民又衝上來攔著車子,
同學們要下車再對唱幾首方能離開!


● 離開樟洞的第二次攔路,攔車

只見小朋友盈眶淚光,多麼不捨,十分真心,十分誠懇。
一個來自加拿大的老外Joseph和一個侗寨的村民(奶奶的兒子),
兩位語言不通的人,離開前「雞同鴨講」,卻似有默契般,
用著互不相通的語言和眼神交流「溝通」著,一見如故。


● 老奶奶的兒子與Joseph一見如故

聽說中華民族不團結,愛內鬥;
這天侗漢兩族的人同唱國歌,別有一番感受;
老外教授Robert給村民對唱John Lennon的「Imagine」,更有意思。



在侗族的社群裡,沒有「弱勢社群」,因為並沒有強弱之分,
沒有任何性別被歧視,這裡男女平等。
侗族的男人認為女人十分能幹,能做飯、育兒、耕作;
第一胎生女孩子他們會特別高興,因為他們認為「先開花才結果」,
什至他們拜的「薩」也是女神。
(這裡上了年紀的婆婆也被尊稱為「薩」)
記得在地捫遇見一位啞巴,只見他生活得十分快樂,
於長桌飯中投入活動,笑得十分開心,
沒有一絲怨天尤人的需要。
這裡真是一個烏托邦!




侗族的美酒佳餚


在侗寨生活的這一個星期,喝了不少酒!
少數民族大多愛飲酒,苗族的人飲酒、侗族的人飲酒,
天天飲,天天醉!整天會飲酒。
這裡的酒是村民自己釀的米酒,一向少飲酒的我,
卻覺得這裡的酒十分清甜可口,重陽酒和梅酒也不錯。
不過酒精度數不低,不少老師和同學都醉了。


● 敬酒唱酒歌

去哪裡的民居吃飯或長桌飯都總有村民走到你面前,
對著你唱「酒歌」,那麼你就一定要把酒給乾了!
而且一個敬完就有另一個敬你,或是同一個人敬你好幾次,
因此在長桌飯中逗留一小時最少也會被敬酒十多次!


● 敬酒(攝於模寨長桌飯)

在地捫的第二晚,在博物館長廊看見了數名喝醉了的小朋友。
他們很多都是六七歲左右的小朋友,卻喝得醉醺醺!
難怪他們那麼能喝,從小喝到大哩!
最初實在覺得小朋友都喝醉太可怕,
但Joseph告訴我們那是他們的文化,醉酒在他們來說沒啥問題,
最壞的情況也只是頭痛或起不了床;
但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城市,結果就截然不同,
因此我們應尊重他們的文化,而不是覺得他們可怕。
很多時,天氣好的時候,這裡的人都會醉酒躺在田上一睡到天明!
這次行程,我們安排寨老的訪問都是在早上,
由於寨老醉了起不了床,因此訪問要延至最後一天哩!



這裡的食物有兩種特色:麻辣和油膩。
每碟菜都可以抽出半碟油出來哩!
不過有不少菜式最初雖然接受不了,
但吃下去卻上了癮!
那些麻辣,雖然不太抵受得住,卻要不斷的吃。
(太辣要解辣的時候,旁邊卻只有一杯杯的米酒!)
不過,最能令同學們接受的菜式相信就只有炒蛋,
每天的炒蛋都很快清光,不過真的十分好味!
這裡每一餐都有火鍋,時有麻辣牛肉火鍋,十分惹味。


● 在樟洞食過的麻辣火鍋

不過不能不提的是這裡的米粉麵,每天早上都食,
每次食完都想添!
此外,在貴州到處食到的麵也是不錯的,
製作簡單,價格便宜,但味道一點都不差!
有時會想,侗族的人喝那麼多酒、吃那麼多油膩的東東,
卻有那麼長壽,相信那裡的水源、空氣和快樂的心境是決定性因素。




「時光邊緣的村落」

國家地理雜誌2008年5月有一篇有關地捫侗寨的專題名為:
「時光邊緣的村落 (Village on the Edge of Time)」#
意即地捫這裡即將受到現代化社會的衝擊。



近年,中國移動網絡覆蓋農村地方,村民手上都拿著電話;
接收電視信號的「碟」亦在近年出現,
家家戶戶都能看電視;地捫附近很快又會建一條高速公路,
交通方便了,更多遊客會到來這裡,
這裡的文化正面臨一重大的考驗。



村民說近年來生活是便利了許多。
通訊、交通、食水(安裝了自來水)各方面都方便了,
加上有電力供應,生活好了不少,
可是他們亦不希望看到本土的文化變質,
感覺十分矛盾,「天下事,有一利必有一弊」,
如何平衡文化保育和現代化發展?



記得離開地捫後,我們到訪某個已發展旅遊業的苗寨。
進入寨裡面,村民看見有遊客,第一件事,
並不是攔路歌唱,卻是爭相販賣手信。
博物館館長任總告訴我們這裡已經商業化,
很多所謂的「手作」,其實只是工廠的量產,
否則人手織的袋無可能只賣二三十元,而且款式都差不多。
當遊客想買民間手藝,村民就覺得有賺錢的門路,
更多村民這樣做,到需求愈來愈大,再到工廠量產,
一件工藝品的價值就慢慢地貶值,
本來一件難得的民間手藝,變成無價值的量產商品,
隨時在城市也可買到,該手藝在那裡就失去了獨特性。
遊客到來買了量產的手信回家,就不會再回來。


● 攝於雷山苗寨,屋左下寫著就餐住宿的「熱線電話」

因為這裡一切都跟你講錢,去廁所要收費、想看攔路、
民族表演等也要收費,情感不再,變成冷冰冰商業活動。


● 地捫的一間雜貨店

相反,地捫那裡的店除了鞭炮、柑和日常用品外,並沒有旅遊手信賣。
可是好多人會去完再去,因為遊客對那裡產生了感情,
這是「文化旅遊」的特色。
任總說,地捫人文生態博物館就是想防止商業化的發生,
在這裡搞文化旅遊,安排遊客到民居吃飯、談天。
(其實侗族的人都很好客,只要經過他們門口,他們都會請你食飯!)
假如有人想要買一些民間手藝,要經過博物館的轉介,
博物館用其他東西給他們交換,避免直接金錢交易與「講價」,
維持村民的人文生態和正常經濟活動,防止手工藝文化眨值的可能。
聽說地捫這裡變得很快,希望不久將來有機會再到來,
更希望地捫不要變得那麼快,繼續基於自己的文化良性發展。




延伸閱讀

# 華夏地理 2008年5月號《時光邊緣的村落》
http://www.huaxia-ng.com/0805/dong/

#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May 2008 Issue: "Village on the Edge of Time"
http://ngm.nationalgeographic.com/2008/05/china/guizhou/amy-tan-text
(c) 韜滔不絕

Leave your comment

張貼留言